《豐都縣應急管理“十四五”規劃》政策解讀
一、起草過程
按照縣委、縣政府工作安排,2020年12月縣應急管理局正式啟動規劃編制工作,委托重慶科技學院為規劃編制工作的技術支撐單位,并組建了規劃編制工作領導小組,成立專班負責,組織開展專題調研,2021年5月形成《規劃》初稿,此后我局嚴格對標《重慶市應急管理“十四五”規劃》先后召開4次專題會議研究并做相應優化調整,主要目標、主要任務和重點工程項目方面與市應急管理“十四五”規劃銜接,同時2次向縣屬各部門和各個鄉鎮(街道)征求意見,修改完善后經應急局黨委(擴大)會議審議通過形成了《規劃(送審稿)》。2022年3月30日唐守淵縣長組織專題研究《規劃(送審稿)》,4月24日縣政府第十次常務會審議通過《規劃(送審稿)》后, 5月20日縣委十五屆常委會第21次會議對《規劃(送審稿)》進行了審議,根據常委會會議意見再次對《規劃(送審稿)》進行了修改完善。
二、主要內容
規劃共5章23節。第一章,應急管理工作現狀與面臨的形勢,主要分析“十三五”以來取得的工作成績,存在的短板,面臨的發展機遇。第二章,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包括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第三章為主要任務,包括深化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夯實應急管理工作保障基礎、增強各類災害事故抵御能力、建立健全應急救援力量體系、增強應急保障形成響應合力、提升應急綜合保障專業能力、筑牢防災減災救災人民防線等七方面內容。第四章為重點工程,包括自然災害防控能力提升工程、智慧應急與城市安全運行工程、應急能力提升工程、應急救災物資儲備工程、應急避難場所功能提升工程、應急宣傳教育工程、防汛抗旱基礎設施建設等七方面內容。第五章,保障措施。包括組織保障、經費保障和政策保障。
三、需要說明的問題
(一)《規劃》主要指標說明
《規劃》設置了6個核心指標,規劃6項核心指標全部銜接對照市級規劃標準,一是為反映安全生產總體狀況,設置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5年累計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和億元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三個約束性指標。二是為反映自然災害總體狀況,設置年均因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占生產總值的比例、年均每百萬人口因自然災害死亡率和年均每十萬人受災人次三個預期性指標。
“十四五”時期應急管理核心指標
序號 |
指標內容 |
預期值 |
指標性質 |
1 |
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 |
下降9% |
約束性 |
2 |
5年累計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起數 |
0 |
約束性 |
3 |
億元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 |
下降37.5% |
約束性 |
4 |
年均因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占生產總值的比例 |
≤1% |
預期性 |
5 |
年均每百萬人口因自然災害死亡率 |
≤1人 |
預期性 |
6 |
年均每十萬人受災人次 |
<15000人 |
預期性 |
(二)《規劃》重點項目庫說明
一是自然災害防控能力提升工程。開展自然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工作,建立風險數據庫,編制災害風險圖;建立各災害風險管控部門綜合風險監測預警系統,實現風險數據共建共享,實時接入。二是智慧應急與城市安全運行工程。依托豐都智慧城市建設,完善應急板塊功能應用接入。按照標準化建設標準建設縣應急指揮中心,按全市統一要求建設各級應急管理綜合應用平臺。通過縣應急管理及物資儲備中心項目建設,重點打造集應急指揮協調、演練指揮、物資裝備儲備、教學培訓及基礎訓練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功能區。三是應急能力提升工程。按照全市統一安排部署,為縣級應急管理相關部門和鄉鎮(街道)配備應急救援裝備,以及應急救援隊員的個人防護裝備等;推進縣級綜合應急救援隊伍駐訓基地建設;開展安全監管執法隊伍標準化建設,配置補充執法裝備、服裝及車輛。四是應急救災物資儲備工程。建設縣應急管理及物資儲備中心和各鄉鎮(街道)規劃建設儲備點,形成覆蓋全縣的應急物資裝備保障能力。五是應急避難場所功能提升工程。新建應急避難場所5個,改造升級應急避難場所5個。六是防汛抗旱能力建設。加大在水旱災害頻發鄉鎮(街道)搶險救援裝備投放,并開展針對性培訓演練,全面提高搶險救援的科學化、專業化和精細化水平。七是應急宣傳教育工程。依托縣應急管理及物資儲備中心項目建設,完善應急體驗館建設,開展事故災害應急培訓、實戰訓練、應急救援演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