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都麻辣雞
豐都麻辣雞
尋味新豐都,自在麻辣雞。豐都麻辣雞屬本土傳統特色小吃,富有濃厚的巴渝文化底蘊,豐都麻辣雞多家品牌獲“重慶老字號”“非遺傳承人”“中華名小吃”“重慶名小吃”等榮譽稱號。其主材使用純土雞或土雜雞,麻辣為主打味,麻而有度、辣不上火、柔嫩細脆、肥而不膩,全縣近400家麻辣雞經營主體以配方、工藝不同而各具特色、各有所長,縣內外實體門店近200個,相關從業人員3000多人,營業額超4.5億元。目前,縣政府正按照“政府推品牌、行業抓標準、企業做市場、全民搞營銷”總體思路,大力培育豐都麻辣雞支柱產業,力爭打造為全國麻辣雞品類第一品牌。
豐都地處祖國西南腹地,多霧潮濕,人們善食麻辣以御寒邪,故川菜多佐以辣椒、花椒、八角等調料以達到祛寒除濕之效。而古代蜀人多養雞鴨,因此雞鴨魚是當地群眾所嗜愛之物。豐都麻辣雞塊原本受江湖菜“水八塊”的影響,吸取川菜之精髓,獨創一味,成為家宴中待人接客的主打菜品,后更是發展成為現代人餐桌上的新寵。豐都民間習俗是每逢臘月必殺“年豬”,將油厚膘肥的大塊肉劃成一塊塊腌制熏干,留足一年之用。而豬頭、豬耳、豬肚、豬腸等被稱為“豬下水”一類的東西,因油水少、腥味大不被人所愛,為了去腥,豬下水在烹煮過程中多加上八角、花椒、草果、砂仁等大料,而后切片混合一起,加上辣椒油、花椒粉、食鹽等調料一拌,便是一道很美味的下酒菜。有人在無意之間將水八塊佐料與雞肉拌在一起,雞本身的鮮香與辣椒、花椒等混在一起,特別美味,于是便逐漸流傳開來。
麻辣雞因起源于江湖菜,確切年代無從可考,根據豐都名山“鬼城”發展的歷史來看,豐都從漢朝開始,便在平都山(今名山)大興土木,在唐朝時修仙都觀,也就是今“天子殿”。仙都觀門前左右一直站立有高2米的雞腳、無常二神,其有聯為證:白面無常爺,迎孝接善。青臉雞腳神,鎖惡拿頑。傳說雞腳神生前為一只好色的大公雞,做盡壞事,死后雖有悔改之意當了無常的跟班,但民間始終憎惡唾棄,民間吃雞,將其大卸數塊,拌以麻辣大料,既可食美味,也卸了心頭之恨,同時也成就了一道地方名小吃。早年間,麻辣雞塊可是富貴官宦人家才能享用,一般黎民百姓因其價格昂貴,加上雞肉沒有豬肉油多解饞,較少食用。新中國成立之后,倒是一般百姓也能品嘗到麻辣雞,但受當時社會經濟形勢影響,能享食者也并不多。八十年代開始,麻辣雞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走入千家萬戶,普通百姓也能經常享受這一地方名菜。作為旅游名城,豐都不但讓各地游客飽覽了自然及人文景觀,也讓他們品嘗到麻辣雞這一地方美味。
豐都麻辣雞產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