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所在位置:首頁>豐都縣虎威鎮人民政府>政務公開>法定主動公開內容>履職依據>政策文件

[ 索引號 ] 115002307958756195/2025-00014 [ 發文字號 ]
[ 主題分類 ] 教育 [ 體裁分類 ] 公文
[ 發布機構 ] 豐都縣虎威鎮人民政府
[ 成文日期 ] 2025-06-27 [ 發布日期 ] 2025-06-27
[ 索引號 ] 115002307958756195/2025-00014
[ 發文字號 ]
[ 主題分類 ] 教育
[ 體裁分類 ] 公文
[ 發布機構 ] 豐都縣虎威鎮人民政府
[ 有效性 ]
[ 成文日期 ] 2025-06-27
[ 發布日期 ] 2025-06-27

豐都縣虎威鎮人民政府關于印發《虎威鎮2025年義務教育階段適齡殘疾人員送教上門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村(居)、鎮級各部門:

《虎威鎮2025年義務教育階段適齡殘疾人員送教上門工作方案》已經鎮政府研究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執行。

?

?

豐都縣虎威鎮人民政府??

202532????

?

虎威鎮義務教育階段適齡殘疾人員送教上門

工作方案

?

為切實保障義務教育階段殘疾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推進全縣特殊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依據《義務教育法》以及《豐都縣2025年義務教育階段適齡殘疾兒童少年送教上門工作方案》精神,結合實際,特制定2025年豐都縣虎威鎮2025年義務教育階段適齡殘疾人員送教上門工作方案。

一、基本原則

堅持“全覆蓋、全納入”原則,建立完善義務教育階段適齡殘疾兒童少年送教上門工作機制,大力開展送教上門工作,切實提高全縣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保障有特殊教育質量。

二、責任對象

考核對象為網格責任學校。送教上門的服務對象為在縣殘聯備案或經縣級殘疾人教育專家委員復核,不能到普通學校隨班就讀或特殊學校(特教班)接受教育,年齡在615周歲的重度殘疾兒童少年。

三、工作內容

根據特殊教育課程標準和上級相關要求,結合送教對象情況,各校按“五個有”(有評估、有方案、有計劃、有教案、有圖片)要求,扎實做好相關工作。

(一)動態評估安置。每年6月,學校根據縣殘聯及轄區適齡人員網格排查情況,組織鄉鎮(街道)特殊教育專家委員會對未安置的適齡殘疾兒童少年進行合理評估安置,并填寫安置意見表,確保每年9月,相應兒童少年可以正常入學或開展送教工作。(學校常態化開展排查工作,出現新增人員,立即開展相應工作)

(二)制定工作方案。責任學校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將送教上門工作納入學校教育教學總體計劃,每學期開學時制定送教工作方案。

(三)擬定教學計劃。責任教師根據學校工作方案,結合殘疾兒童少年生理心理特點、殘障類別和興趣愛好,擬定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教學計劃。

(四)確定送教內容。責任學校為送教服務對象送學習教材等;責任教師根據教學計劃及送教對象實際,針對性地開展課程教學和補償性訓練,主要包括康復訓練、認知、語言交流、生活自理、學習能力、社會適應和特長培養等。送教內容要真實、合理,同時要指導家長掌握教育教學方法、康復訓練技能、心理疏導知識。

(五)明確相關要求。一是時間和基本課時必須得到保障。送教每周不得少于一次,每次2個課時,每學年不少于80學時。二是圖片必須真實。每次送教上門印證圖片必須帶水印(現場檢查時如有疑義應提供手機相冊印證),責任教師與送教對象圖片必須同框,能反映與送教內容相符合的場景。三是相關人員必須簽字。每次記錄有責任領導、學區負責人(督學)的審核及家長的反饋意見,并簽字蓋章。如保障對象不在屬地的,可通過電話、網絡等送教,服務對象返家后則按正常送教方式進行。

四、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視,落實責任。一是明確責任。按照送教對象的戶籍,由教育管理中心統籌,法人學校具體負責實施。二是專題部署。各單位每學期開學初召開一次專題會,專題研究部署控輟保學和適齡殘疾兒童少年送教上門工作。三是完善機制。各單位要成立送教上門領導小組,建立健全送教上門考核機制,落實責任人員,明確送教時間,把工作做細做實。民辦學校特殊教育學生由戶籍地公辦網格學校兜底保障。各校按規定將送教上門工作資料到教育科檢查備案。

(二)細化管理,完善資料。一是責任學校應選派有責任心、有愛心的教師從事送教上門工作,要求黨員(團員)干部教師帶頭。二是責任單位須為每個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建立送教上門檔案,內容包括工作方案、送教計劃、教學設計、相關表冊、圖片資料等。三是學校應及時更新完善相關人員學籍,未收到服務對象家長書面申請,不得隨意轉出此類人員學籍。

(三)加強督導,嚴肅紀律。責任單位依據上級文件要求收集好資料裝訂成冊備查。管理中心即責任學校將此項工作納入教師積分績效考核,對上級檢查發現重大問題的單位和個人進行嚴肅追責問責。


?

(此件公開發布)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部門

鄉鎮/街道

無障礙

政策問答

政務新媒體

返回頂部